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轮胎作为最重要的配套部件之一,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据了解,去年我国轮胎产量为2.8亿条,预计今年全国的轮胎需求总量将超过3亿条,增幅在15%以上。然而,从国内汽车市场轮胎配套格局看,国外轮胎生产商占据了70%的轿车配套市场,自主品牌企业只占30%。而在商用车轮胎配套领域则恰恰相反,自主品牌轮胎制造商占据70%的份额,国外汽车制造商占30%。业内专家分析表示,自主品牌轮胎制造商在轿车配套市场上不占优势的原因是受到了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生产规模的制约。
长期合作关系难以渗透
中国橡胶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谈玉坤向笔者表示,自主品牌轮胎之所以很难进入轿车配套市场,跟自主品牌目前的轿车市场格局有很大关系。目前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占市场主流,像雪铁龙、大众、日产这样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几十年的配套采购历史,跟他们合作的轮胎企业也都是国际知名的生产商,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很难渗透进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轿车合资企业的外方也会在合资之初就签订照顾本土轮胎制造商的协议,使得自主品牌轮胎制造商没有竞争的机会。谈玉坤说:“国外汽车制造商和轮胎生产企业之间是有默契的,而且自主品牌轮胎的知名度不够,人家根本不可能给你机会。”
米其林中国的一位知情人士向笔者透露,东风悦达起亚曾想为赛拉图配备米其林轮胎,并进行赛道测试。结果是单圈时间米其林轮胎要比锦湖轮胎快4秒,即使有明显差别,起亚方面还是坚持使用韩国锦湖轮胎。这位人士表示:“轿车合资企业中外方对本土轮胎商的保护十分严重,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即使是其他国际轮胎企业也很难打破这种格局,更不要说在轿车轮胎上经验不足、品牌不强的中国轮胎生产商了。”
生产规模制约市场发展
从自主品牌轮胎企业自身看,生产规模也是制约其在轿车配套市场发展的内部原因。自主品牌轮胎企业目前产量大都在每年二、三百万条,而大的国际轮胎企业生产规模至少每年1000万条。自主品牌企业由于长期以来生产商用车轮胎,每年占据了大部分产能,在日益激烈的轿车轮胎配套领域难免显得有些吃力。去年,米其林和固特异针对轿车市场推出“随你行”和“保姆计划”,都是应对自主品牌市场激烈竞争的有力举措。而自主品牌轮胎企业没有一家跟进,可以看出受生产规模的制约,有些力不从心。此外,业内专家表示:“自主品牌企业每年生产的斜交胎数量依然很大。但随着路况变好,车辆性能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对斜交胎需求量正在下降,如何转化这部分产能,生产适合轿车使用的子午线轮胎也是自主品牌轮胎企业的一道难题。”
谈玉坤还告诉笔者:“随着近几年自主品牌轿车在产量、质量上的突飞猛进,给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2007年,奇瑞和吉利都已经跻身全国轿车产销前十名,华晨、哈飞等自主品牌也在轿车市场表现得非常活跃,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提高技术,建设品牌,扩大规模,还是有可能追赶外资企业在轿车配套市场的优势。”
目前,自主品牌轮胎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据了解,国外的轮胎行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般都超过15%,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则不超过5%。但也有专家指出,外国轮胎企业已经在中国广泛投资设厂,使得自主品牌的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步丧失。可见,想要扭转在轿车轮胎配套市场的劣势,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必须加大对子午线轮胎技术的研发升级,扩大自身品牌知名度,并合理有效地扩大生产规模。
国际轮胎巨头展开围攻
然而,来自国际轮胎巨头们的围攻丝毫没有给自主品牌留活路的意思,随着近日马牌轮胎中国建厂的最终敲定,世界十大轮胎制造商悉数登陆中国。像各大汽车厂家纷纷在中国雄心勃勃地抢占市场一样,外资轮胎巨头们毫不嘴软,纷纷指向第一的位置。截至2006年底,外资在华轮胎企业有19家,设有36个工厂,2006年我国轮胎产量已达到2.8亿条,销售额达1235亿元以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轮胎生产国,中国轮胎生产规模占世界的18%。到2010年,中国市场对轮胎总需求量将达到3亿条。普利斯通、韩泰、锦湖、佳通等外国企业纷纷表示,将锁定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即超过20%,这意味着四大外资品牌意欲瓜分80%的中国市场。
目前我国轮胎行业存在产能迅速扩大、行业竞争无序、过剩问题严重及原料价格节节攀升等诸多困难,而我国轮胎出口面临的最大阻碍恐怕是严格的非关税壁垒以及反倾销问题。随着国内轮胎市场逐步放开,大型跨国公司已经通过收购国内企业等方式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在我国轮胎市场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只有十多家,外资和外资控股企业已有包括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固特异等行业三巨头在内的20多家企业。目前排名前10位的国际品牌轮胎厂家产量占国内轮胎总产量的近一半,跨国公司在轿车胎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在国内,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我国轮胎行业的投资,凭借其品牌、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我国轮胎行业,迅速占据了我国利润率较高的轿车、轻卡子午胎市场以及高档子午胎等高端轮胎消费市场,仅米其林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达到20%,而我国大量轮胎企业只能进入货车、农用车等利润率较低的中低端轮胎消费市场,在国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2005年是外商进入中国最多的一年。领头羊是在中国拥有4家轮胎厂的普利司通和有3家轮胎厂的正新/玛吉斯国际;其后是各有两家工厂的米其林、韩泰和建大橡胶;库珀和倍耐力各收购了1家中国轮胎企业,且股份均超过50%;锦湖在扩产南京锦湖的同时,启动了天津锦湖及长春锦湖项目;横滨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也破土动工。最近美国GXP公司并购了河北轮胎厂。在世界轮胎前10名中,目前仅剩下美国大陆轮胎公司还未在中国设厂。该公司2006年年初也宣布,将投资3亿欧元在中国建设轮胎厂,并在上海设立了亚太总部。
本土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目前中国的轮胎生产企业约有300家左右,但其中大部分为年产量在50万条以下的小厂(约占70%)。而50家大型轮胎生产企业的产量则占到中国轮胎总产量的70%。外资企业主要有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韩泰、锦湖、横滨、库珀、住友、佳通等,主要产品为半钢子午轮胎与全钢子午轮胎,其产量占据中国子午轮胎的90%以上;中国内资企业主要有上海轮胎、三角集团、山东成山等,主要产品为斜交轮胎,但是规模一般不是很大,生产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目前我国轿车轮胎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三大方阵,这些企业在其余轮胎方面往往也有一定的份量。
目前,中国是极少数几个还在新建轮胎厂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新建工厂的效率远比欧美那些使用旧设备工厂的效率要高。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低劳动力成本及价廉物美的装备对世界轮胎投资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轮胎产量将超过美国。外资企业目前在中国发展已不再以合资为主,而是以独资和收购新上项目为主。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轮胎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仅为40万条/年,生产能力在100万条/年的大企业仅有15家,超过300万条/年的有3家。而国际轮胎工业已朝着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美国有46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440万条/年;日本有25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450万条/年;德国有15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310万条/年。据统计,国内60家定点轮胎企业的产量还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的产量。仅山东省轮胎小企业目前就有上百家,这些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产品质量低,但由于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扶持,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均偏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轮胎市场发展,使得国内轮胎产能过剩仍达40%左右。
中国的巨大市场更能引起巨头们的投资欲望,国外巨头今年半年刚过,纷纷许下豪言。今年6月初,韩国锦湖韩亚集团决定再增加一条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将原有的年产700万条轮胎能力提升至1200万~1300万条。目前,二期增资建设已从原定的2009年底完工提前到今年6月底。6月下旬,固特异正式宣布将投资5亿美元扩建其在大连的生产基地。按照计划,固特异新的一条商用车轮胎生产线将引入中国,同时扩建其乘用车轮胎生产线。7月10日,倍耐力称:“未来两年倍耐力将在中国追加投资1亿美元,到2011年将在华轮胎(包括卡车和轿车轮胎)产能提高至1100万条。我们将把轿车轮胎产能翻番,同时也提高卡车轮胎产能。如果能实现在华年产量1100万条,中国将成为倍耐力轮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随着世界轮胎行业逐步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轮胎制造上将凸显更多的优势。从2007年的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看,普利斯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三家世界轮胎巨头仍处第一集团;中国大陆的轮胎16强名次进一步迈进,如杭州中策2006年销售收入增长近50%,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到10.8亿美元,排名从第23位升到第14位,其它十余家公司排名也都有所上升。这样,中国大陆轮胎16强的总收入2006年就超过了排名第四的德国大陆公司。但在巨额市场面前,中国本土轮胎企业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今年特别向社会推荐的六大自主品牌产品,包括万力、三角、玲珑、好运、BCT、海大等,总产量和市场覆盖面只占全国的25%,其余市场份额皆被外资品牌瓜分。中国自主品牌轮胎要想在轿车市场上大显身手还任重而道远。